Archive for 12月, 2013

谈谈坐骨神经痛

 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发生疼痛,包括腰、臀、大腿后侧、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。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或腰腿痛的范畴。所谓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长的一根神经,从脊髓腰骶部的神经根发出,分布于大腿后方以及小腿、足部。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,单侧为多。临床症状以疼痛由腰骶部经臀部向下肢放散,呈放射性、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,行动时加重或弯腰、咳嗽、喷嚏时加剧。患侧腰、骶、髂、臀、、腓、踝等处可有明显的压痛点。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。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。按其受损部位,又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,其中根性疼痛较干性疼痛多见。

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虽多,但其中最为常见的,是腰椎间盘突出症,且多为第4~5腰椎间盘或第5腰椎~骶骨间的椎间盘突出。因为人体五个腰椎中,以下面的第四、五腰椎负担最重,活动度最大,容易发生退化。长期劳损或突然扭伤,可使腰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。腰椎间盘突出后,压迫坐骨神经根,引起充血、水肿以至粘连等病理变化导致疼痛。需要指出的是: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见得一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。除了腰椎间盘突出以外,还有不少疾病也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。比较常见的有腰椎管狭窄症、腰椎滑脱症、梨状肌综合征、强直性脊柱炎和腰椎管肿瘤等等。

中药与针灸治疗

中医针灸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独具特色、副作用少且疗效确切。自五十年代初至今,中国国内及海外中医师、针灸师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,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包括使用中药、体针、电针、艾灸、拔罐、头针、穴位埋线、高频脉冲电刺激、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治疗,有临床统计报告指出,其总有效率可达90%以上,最近二十多年,更多的新的科学技术结合针灸用于本病症的治疗,例如激光穴位照射、热针、中药离子导入等。这些新技术的应用,极大地丰富了坐骨神经痛的保守治疗方法,提高了疗效,减轻了患者的痛苦,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。

常见的分型

1.风寒湿痹 

诊断要点:腰腿冷痛,上下走窜,屈伸不便,遇阴雨寒冷气候加重,或伴下肢肿胀;苔薄白或白腻,脉浮紧或沉。

中医方药:甘姜苓术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
针灸选穴:秩边、阳陵泉、命门、阿是穴等
2.气滞血瘀
诊断要点:有腰部损伤史,腰腿刺痛,痛处拒按,按之刺痛放散,夜间痛甚,不能俯仰,转侧不利;舌紫暗或有瘀斑,脉滞涩。

中医方药:活络效灵丹加减
针灸选穴:阳陵泉、膈俞、血海、委中、阿是穴等
3.肾虚不足 
诊断要点:腰腿隐痛,反复发作,遇劳则甚,下肢萎软,恶风畏寒,喜揉喜按,神疲乏力,面色无华;舌淡苔少,脉沉细。

中医方药:当归地黄丸加减
针灸选穴:肾俞、委中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。

中医师通常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,患者也要按照医生的嘱咐,进行功能锻炼,按时作息,调适身心,增强治愈疾病的自信心,这样多管齐下,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
Leave a comment »

令人尴尬的皮肤瘙痒

进入秋冬季以来,诊所里有皮肤瘙痒症的病人增多了,有的看其他病的病人在看诊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用手在身上挠痒痒,许多病人告诉我,皮肤瘙痒很多时候令他们失态和尴尬。一位从事服务业的病人尤为苦恼,她常常要面对客人但又有皮肤瘙痒症,强忍剧痒,只能在客人不留意时偷偷抓一把,真让她非常痛苦。

类似这样的病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,可能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和烦恼,尤其在秋冬季就更容易碰到。其实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,例如蚊虫叮咬、药物过敏、皮炎湿疹或皮肤干燥等,以及机体存在一些慢性疾病,如消化不良、糖尿病、肝胆疾病等等,都可以成为皮肤瘙痒的因素,而冬天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则更是常见。

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,属中医“痒风”的范畴。瘙痒症可分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和局限性皮肤瘙痒,后者多局限在肛门和外阴部。常见症状有:剧烈瘙痒,可见于全身或局限于肛门、阴囊或女阴部,为阵发性,常在夜间加重,影响睡眠。由于不断搔抓,患者皮肤出现抓痕、血痂、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。

中医的认识与治疗

中医文献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即有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”的记载。在《外科大成》中分为两种:“凡风热客于皮肤,作痒起粟者,治宜疏风”,“若风热内淫,血虚作痒者,又当凉血润燥”。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称此病为“风瘙痒”,认为乃外受风邪,“血气相搏,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”所致。

中医临床上一般把它分为湿热型和血虚型两种进行分型论治:

1、湿热型皮肤瘙痒者,病者多属新起,以年轻人为主,苔黄腻或薄黄腻,脉滑或滑数。治宜清热化湿。常用中药如:荆芥、防风、薏仁、苍术、蒲公英、茵陈、生山栀、苦参等。

2、血虚型皮肤瘙痒者,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,以老年人多见,如情绪波动,也可引发或使痒加剧,苔薄质红,脉细数或弦数。治宜养血祛风润燥。方药常用当归饮子加减。

 

冬季皮肤瘙痒的预防措施

1、润肤保湿:根据自己皮肤干燥的程度,每天在容易瘙痒的部位涂抹乳液、乳霜等润肤剂以保持皮肤的滋润,补充皮肤的油脂。同时,室内暖气温度以20℃~25℃为宜。为了避免室内空气干燥而引起的皮肤水份的过分蒸发,应当设法提高室内湿度,在室内放置加湿机,可以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。

2、保暖防寒:老人冬季着衣冷暖要适度,既不能凉着了,也不宜热得冒汗。穿着内衣最好选择天然织物,减少对皮肤的刺激。

3、注意饮食: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份,增加皮肤的水份供给。饮食要清淡,少吃牛羊肉、葱蒜等辛辣食物和海鲜,多吃新鲜蔬果及牛奶豆浆之类的食物。

4、注意休息及保持良好的心态。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对刺激的敏感度,更容易产生痒感。不要用手抓搔痒处,过度抓搔会引起皮肤苔藓化或其它损害。

Leave a comment »

控制胆固醇刻不容缓

常常听到患者抱怨,体检发现自己的胆固醇偏高,不知怎么办?是不是再也不能吃肥腻的食物?日常还要注意些什么呢?在诊所里回答这个问题多了,我想还是写一篇关于胆固醇的文章,系统介绍一下这个常见的困扰吧。

胆固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脂类物质,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,在肾、脾、皮肤、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。它在18世纪被人们从胆石中发现,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。

它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,一般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约为100-140g。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,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,通常称之为“好胆固醇”,后者偏高,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,通常称之为“坏胆固醇”。根据中国国内标准(不同国家可能有轻微差异),血清总胆固醇≤5.2 mmol/L(200mg/dl)为正常水平,若高于这个数值则考虑胆固醇偏高。

胆固醇的作用

(1)形成胆酸,制造胆汁;

(2)构成细胞膜;

(3)合成人体内的激素:如皮质醇、醛固酮、睾丸酮、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等;

(4)和其他脂类物质一起起到保温及保护内脏的作用。

高胆固醇的危害

胆固醇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,但当其过量时便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,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。现代研究已发现,动脉粥样硬化、静脉血栓形成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密切的相关性。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被公认为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之一,会导致脑梗塞和脑出血。

 

食物中的胆固醇

血液中的胆固醇主要(70%)是肝脏合成的,只有少部分(30%)来源于食物,所以仅仅依靠减少胆固醇摄入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胆固醇,但是控制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对降低胆固醇仍然是重要的。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的不同部位,胆固醇的含量很不一致。一般而言,兽肉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禽肉,肥肉高于瘦肉,贝壳类和软体类高于一般鱼类,而蛋黄、鱼子、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则最高。

低胆固醇食物:鲤鱼、猪瘦肉、牛瘦肉、羊瘦肉、鸭肉等;

中度胆固醇食物:鲫鱼、鲢鱼、黄鳝、甲鱼、蟹肉、鸡肉等;

高胆固醇食物,如猪肾、猪肝、猪肚、蚌肉、蛋黄、蟹黄等。

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尽量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,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、蛋黄等胆固醇含量极高的食物,控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(每天少于300毫克)。

中医的辨证论治

中医临床上一般认为高胆固醇血症属于“痰湿”、“肥胖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许多人喜欢食肥甘厚味,饮食不节为主要原因。部分人好坐好静活动少,消耗少,也为高胆固醇血症与肥胖的原因之一。其中医病机是在脏腑之气虚衰基础上,加上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,好坐好静,七情劳伤等形成正虚邪实证。本病主要在心、肝、脾、肾,诸脏邪实主要表现在痰浊与血瘀。临床虚实兼夹症候为常见。

1、湿热郁结

症见腹部痞满,纳呆呕恶,肢体困重,肌肤或眼睑有黄色斑或结节,尿黄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     治以清理湿热。方用清热消脂汤加减

2、脾虚生痰

症见腹胀纳呆,咳嗽有痰,肢体困重,浮肿尿少,大便偏溏,舌苔白腻,舌体胖,脉滑。

治以健脾祛痰。 方用二陈汤加减

3、胃热腑实

症见形胖体实,大便秘结,消谷善饥,喜食厚味,口渴欲饮,苔黄厚腻,脉弦有力。

治以清里通泻。方用大承气汤加减

4、脾肾两虚

症见体倦乏力,腰酸腿软,腹胀纳呆,耳鸣眼花,月经失调,尿少浮肿,苔薄白,舌质红,脉沉细。

治以健脾补肾。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

针灸治疗

治则为健脾化湿,宽胸行气。常用穴位:内关、合谷、足三里、丰隆、阳陵泉、三阴交、公孙、太冲、中脘等。

常用的降脂中药

山楂、首乌、决明子、大黄、灵芝、银杏叶、三七、绿豆、丹参、绞股蓝等。

日常注意和调理

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意体重、多运动

2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放松心情、戒烟酒

3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做好饮食控制,减少脂肪摄取量、喝脱脂牛奶、选用橄榄油,多吃豆类、燕麦和水果

4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,规律作息

Leave a comment »

令家长烦恼的儿童遗尿

遗尿又称尿床,是指小儿睡中小便自遗,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,轻者数夜一次,重者可一夜数次。一般来说,0-2岁的小儿遗尿可属正常现象,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和膀胱功能尚未发育成熟。孩子在3~4岁开始控制排尿,到5岁时,大部分小儿夜间遗尿消失。有统计表明,夜间遗尿的男孩明显较女孩多,大部分女孩到了2岁时白天和夜间都不遗尿。

儿童遗尿的原因

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,现代医学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:遗传因素;睡眠过深: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,睡得很深,或睡前饮水较多,所以发生尿床;精神紧张:升学考试前,受到责骂后,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;其他疾病引起:例如泌尿系感染、畸形。

中医的病因分析

小儿的尿液的生成、排泄与肺、脾、肾、三焦、膀胱有密切关系,其病因主要为肾气不足、脾肺气虚和肝经湿热。

1.肾气不足,下元虚寒

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,肾气亏虚,下元虚寒,不能温养膀胱,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调,不能制约水道,而发生遗尿。

2.肺脾气虚

肺脾气虚,上虚不能制下,下虚不能上承,致使不能约束水道而发生遗尿。

3.湿热侵扰

肝经湿热郁而不解,热迫膀胱,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,发生遗尿。

 儿童遗尿的中医辨证治疗

1.下元虚寒

主症:睡中遗尿,醒后始觉,面色苍白,智力迟钝,腰腿酸软,小便清长,肢冷恶寒。舌淡,脉沉细。

治法:温补肾阳,固摄小便

方药:菟丝子散合缩泉丸加减

2.脾肺气虚

主症:睡中遗尿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苍白,食欲不振,大便稀溏,常自汗。舌淡,苔薄,脉细无力。

治法:益气健脾

方药: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

3.肝经湿热

主症:睡中遗尿,量少,次数不多,尿味腥臊色黄,性情急躁,易怒易烦,或夜间梦语磨牙,口唇红赤。舌红,苔黄或黄腻,脉弦滑。

治法:泻肝清热

方药: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 

其他中医疗法

推拿法:推拿小儿背部特定穴位,小儿遗尿多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关系密切,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,为肺俞、脾俞、肾俞等俞穴所在,通过推拿对这些经络、穴位进行刺激,可达到调整阴阳,固摄止尿的效果。

敷脐法:把调配好的中药敷于患儿脐部,外用纱布覆盖,胶布固定。每晚1次,连用3-5次。适用于遗尿虚证。

拔罐法:中医师在特定穴位上拔罐,留罐5~10分钟。之后在气海、关元穴用艾条行温和灸15~20分钟,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。每日1次,10次为1疗程。

日常注意和预防护理

1.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,避免过劳或过度兴奋;

2. 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,夜间用唤醒患儿起床排尿;

3. 要树立信心,照顾到患儿的自尊心,多劝慰鼓励,少斥责、惩罚,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;

4. 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,晚饭后减少饮水量。

Leave a comment »